十九大之后,中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。理解这个新时代,需要从未来两年和未来二十年两个时间跨度来看。
未来两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两年。虽然我们距离光辉的峰顶只有一步之遥,但最后的一步必然充满了艰险。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,国际经济依然隐藏着潜在风险,各种社会问题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,这都需要我们在未来两年保持定力、一一化解。
可以预见,未来两年的政策基调将是稳中求进,各项工作会有条不紊地展开。到2020年,我们有信心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并且得到人民认可、经得起历史检验”。
未来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激动人心的时期。即使到了2020年,我们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,也只是登上了一座小山的山顶。山外有山,距离我们攀登最高的山峰,还有漫长的道路。以中美关系对比来看,中国现在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,但从人均gdp来看,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,人均收入尚不及美国人均gdp最低的州,也就是密西西比州。同样,和美国相比,中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程度也远大于美国。纽约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地区,人均gdp是密西西比州的2倍多一点。2016年,天津、北京和上海三个直辖市以及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人均gdp都超过了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(12236美元),但中国最贫穷的甘肃省的人均gdp水平还不到江苏省的三分之一。
在未来20年,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重大的挑战。中国将会跑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。随着中国科技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近,需要攻克的核心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。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,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上升,这会使得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平稳,但由于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较慢,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。
问题来了。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从哪里来?
过去两年,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书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·戈登(robert gordon)写的《美国经济增长的兴衰》(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growth)。在这本书里,戈登教授讲到,在1870年到1970年间,美国经济实现了一场大跃进。他还讲到,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20~1970年。
这能给我们什么启发?
如果我们想一下从1920年到1970年发生的历史事件,就会发现:1929年,美国发生了股灾,随后进入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。之后,美国又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。二战之后,美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处于政府管制、相对封闭的状态。即使如此,1920年至1970年,美国经济仍然能够维持较为强劲的增长。特别是在20世纪50、60年代,美国经济经历了空前发展,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4.0%~5.0%。
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。我把这称为“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”的大趋势。中国经济现在也得益于一些“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”的大趋势。
第一个大趋势是中国的制造业将会继续升级换代。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20年增长的速度很快,但进一步升级换代的空间仍然很大。20世纪30年代,美国尽管经济比较低迷,但是汽车的技术仍在不断进步。比如,美国的汽车行业在大萧条时期仍然在加速实现各种各样的技术改进。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同样有着非常大的技术升级空间。
第二个大的趋势是中国的城市化。中国城市化尽管走到一半,但未来的空间还非常大。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,我们还会看到一些新的变化。我们会看到,未来的城市化将从土地主导、房地产拉动的城市化,逐渐变成以人为本的城市化。同时,中国会更强调城乡的一体化,农村乡村振兴会带来更多的投资的机遇。有一些乡村可能会出现衰落,但通过有效的人口转移和配套的政策,比如说设立国家公园,这些地方会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。另外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乡村会变得更加繁荣。在内陆地区,会出现一批堪比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的一线城市,它们将成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极。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,中国还会出现一批都市圈和城市带。
第三个大的趋势是创新。中国出现的创新包括两类,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。其中,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多来自于中国的市场优势。中国的市场不仅规模大,而且发展速度快,各地之间发展呈阶梯型。这为各种不同水平的技术、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。
以高铁为例。高铁领域的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并非来自于中国,而是来自于德国和日本。但是,最后商业化却只能出现在中国。因为只有在中国这样大的市场上才能够把这些新技术商业化。我们可以大胆设想,未来在养老、环保等等方面,中国很可能会出现更多市场引导的技术创新。
同时,中国还有一批价值被低估的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资源。过去,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是人口优势,是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。现在,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,中国正在积累另外一个新的红利,就是相对低价的、受过高等教育的熟练劳动力。这些劳动力有很多会进入到跟创新有关的部门。这是属于中国的新的人力资本红利。
当我们站在2017年展望新时代,既要看到未来两年,又要看到未来20年。从2017年眺望未来的中国经济,有“潮平两岸阔”的短期前景,又有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的更遥远的目标。
(何帆 北大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 2017cfv联席秘书长)